在綏芬河市,趙守文是書法篆刻藝術隊伍里的一位典型人物。多年來,他全身心地在廣大青少年中弘揚并傳承書法、篆刻藝術。
01
興趣緣于童年
趙守文從小喜愛篆刻,一邊讀書,一邊自學篆刻這門藝術。趙守文說,上初中的時候,一次老師讓他參加書法大賽。他寫了一副作品,可是沒有篆刻印章,自己就找了塊橡皮,刻了名章。他的作品獲得了一等獎,他想可能是因為在作品上蓋了名章的原因吧,由此讓他有了動力,并對篆刻產(chǎn)生了樂趣。老師給我買了幾塊石頭,沒事的時候我就在家刻。
來到綏芬河以后,他結識了郜玉成和李侃等書法篆刻老師,經(jīng)常在一起學習交流,使他在書法和篆刻藝術創(chuàng)作上有了很大的進步。
02
篆刻制作手法
談起篆刻作品的具體制作手法,趙守文說:一是印稿寫法,在這方面主要是反寫法、水印法,再就是印文的布排和刀法。
刀法又分白文刻法、朱文刻法。有基本刀法和輔助刀法?;镜斗ㄊ菦_刀法和切刀法,輔助刀法是幫助填補沖切刀法的不足而使用的刀法。在制作過程中,要根據(jù)印文具體情況隨時調(diào)整運刀速度,轉換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。大印要重而沉著,小印宜輕而流暢。一切須勤學苦練,方能心手相應,運用自如。
03
繼承更要傳承
在經(jīng)濟文化高速發(fā)展的今天,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并把篆刻藝術這門藝術傳承下去呢?
趙守文說,2009年,中國篆刻被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《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作名錄》。但是,就目前來看,仍然面臨著傳承的危機,所以我們要在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的基礎上創(chuàng)新,在創(chuàng)新的過程中繼承,進一步拓寬篆刻藝術的表現(xiàn)領域,豐富表現(xiàn)形式,從而為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點亮一盞時代的明燈。用這盞明燈,為下一代青少年對篆刻文化藝術傳承指明方向。
言語之間看得出,趙守文對文化創(chuàng)意產(chǎn)業(yè)中的篆刻藝術的大力弘揚與執(zhí)著傳承,將中國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寄于方寸之間,每一件篆刻作品都以刀情筆趣傳承千秋訊息,承載華夏民族的審美基因,弘揚炎黃文化的精神與內(nèi)涵。
04
開辦書法學校
為了更好的把篆刻藝術傳承下去。趙守文首先將基礎的書法藝術在青少年中進行傳承,他每周都利用一定的休息時間,從基本的筆畫到頓、擺、縮、評、彈運筆動作,再到頓擺頓等方面的筆法,他都是不厭其煩教授給每一位學生。在他的學員中,以孔令澤等為代表的學子學有所獲,他們先后在國家、省、市級大展獲得各類獎項百余件。
幾年來,趙守文在書法和篆刻藝術上,通過對自己學書的經(jīng)驗,和在教學中所做的種種探索,逐步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、立體全面的教學理念。
作為書法篆刻藝術的傳承人,要讓書法和篆刻藝術不斷地傳承下去,并將篆刻發(fā)揚光大。